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
2020年4月30日
2019年,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,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全區各地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,全力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,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主動對標對表高質量發展要求,統籌推進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、防風險、保穩定各項工作,全區經濟運行呈現“總體平穩、穩中有進、穩中向好”的發展態勢,結構調整深入推進,發展動能顯著增強,質量效益穩步提升,民生福祉持續改善,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一、綜合
初步核算,全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[2]3748.48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6.5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279.93億元,增長3.2%;第二產業增加值1584.72億元,增長6.7%;第三產業增加值1883.83億元,增長6.8%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.5%,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.3%,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.2%,比上年提高0.6個百分點。按常住人口計算,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4217元,增長5.5%。
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94.66萬人,比上年末增加6.55萬人。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5.81萬人,占常住人口比重(常住人口城鎮化率)為59.86%,比上年末提高0.98個百分點。全年全區出生人口9.49萬人,出生率為13.72‰;死亡人口3.93萬人,死亡率為5.69‰;自然增長率為8.03‰。
全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.83萬人,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9.42萬人,年末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.74%。全年全區農民工[4]總量為106.1萬人,比上年增加5.6萬人,增長5.6%。其中,外出農民工82.7萬人,比上年增加5.4萬人,增長7.0%;本地農民工23.4萬人,增加0.2萬人,增長0.9%。
全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.1%,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.6%,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.5%,農產品生產者價格[5]上漲6.4%。
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。堅決淘汰落后產能,全年淘汰電石、建材等落后產能408.6萬噸,整治“散亂污”企業425戶。住宅待售面積繼續減少,12月末,全區商品房待售面積957.57萬平方米,控制在1000萬平方米以內。其中,住宅待售面積344.51萬平方米,比上年末下降10.4%。企業負債率持續下降,12月末,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1.0%,比上年末下降1.8個百分點。企業成本不斷下降,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3.48元,比全國低0.6元。短板領域投資保持增長,全年全區研究與實驗發展投資增長2.4倍,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31.7%,居民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增長8.0%。
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。全年全區煤化工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.1%,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.1%,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0.3%。全年水電、風電、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322.1億千瓦時,增長6%。變壓器增長37.5%,電工儀器儀表增長8.8%。全年全區工業技術改造投資[6]增長17.2%。全年全區網上零售額[7]按賣家所在地分,實現零售額105.2億元,比上年增長22.5%,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43億元,增長11.5%;按買家所在地分,實現零售額439.8億元,增長35.2%。
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。充分發揮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,區域發展的協同性、聯動性、整體性不斷增強。全年沿黃生態經濟帶[8]實現生產總值3089.31億元,占全區生產總值的82.4%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6.3%。沿黃生態經濟帶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1.1%,拉動全區經濟增長5.3個百分點。中南部地區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取得積極成效。
二、農業
全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1016.05萬畝,比上年減少87.46萬畝。其中,小麥種植面積161.66萬畝,減少31.23萬畝;水稻種植面積102.08萬畝,減少14.94萬畝;玉米種植面積449.67萬畝,減少16.52萬畝;薯類種植面積139.07萬畝,減少25.82萬畝。油料種植面積58.33萬畝,增加7.74萬畝。蔬菜種植面積198.06萬畝,增加15.41萬畝。瓜果種植面積98.71萬畝,增加5.33萬畝。園林水果種植面積144.45萬畝,增加5.91萬畝。
全年全區糧食總產量373.15萬噸,比上年減產19.43萬噸,下降4.9%,連續十六年實現豐收。其中,夏糧產量36.16萬噸,下降16.6%;秋糧產量336.99萬噸,下降3.5%。全年全區小麥產量34.61萬噸,下降16.8%;水稻產量55.09萬噸,下降17.2%;玉米產量230.47萬噸,下降1.8%;馬鈴薯產量(折糧)39.43萬噸,增長8.4%。
全年全區蔬菜產量565.58萬噸,比上年增長2.7%;紅棗產量7.10萬噸,增長23.8%;枸杞產量10.20萬噸,增長4.4%;葡萄產量24.54萬噸,增長23.3%;油料產量7.62萬噸,增長4.5%。
全年全區肉類總產量33.53萬噸,比上年下降1.8%。其中,豬肉產量7.82萬噸,下降11.6%;牛肉產量11.46萬噸,下降0.5%;羊肉產量10.41萬噸,增長5.1%;禽肉產量3.57萬噸,增長0.1%。禽蛋產量13.86萬噸,下降3.6%。牛奶產量183.36萬噸,增長9.0%。水產品產量15.77萬噸,下降10.9%。年末全區生豬存欄73.37萬頭,下降0.5%;生豬出欄96.56萬頭,下降14.1%;肉牛存欄97.12萬頭,增長15.0%;牛出欄71.90萬頭,下降3.9%;羊存欄568.46萬只,增長6.4%;羊出欄579.66萬只,增長3.7%;奶牛存欄43.73萬頭,增長8.9%;活家禽存欄1284.38萬只,增長12.4%;活家禽出欄1723.94萬只,下降6.7%。
三、工業和建筑業
全年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1270.02億元,比上年增長7.4%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.6%。在規模以上工業中,分輕重工業看,輕工業增加值下降5.1%,重工業增長9.0%;分經濟類型看,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7.6%,股份制企業增長10.1%,國有企業增長8.5%,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下降26.1%,私營企業增長15.2%,非公有制工業增長7.6%;分門類看,采礦業增加值下降1.4%,制造業增長9.9%,電力、熱力、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.2%。 1/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|